5月1日,清華大學法學博士生王進文在其微博上稱,“山東省國土資源廳一把手正在清華大學法學院讀博士,但從未見其上課。”清華大學法學院黨委副書記廖瑩證實,山東省國土資源廳廳長徐景顏確實是該院在讀博士生,但他并非是全日制博士生,而是“論文博士”。(新京報5月3日)
早在2008年,國務院學位辦副主任、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長郭新立就曾表示,“并不存在所謂的論文碩士和論文博士?!?他說,如果發(fā)現(xiàn)這類情況,教育部將“決不手軟”。(新京報2008年10月14日)據(jù)此,有網(wǎng)友感到很納悶,為什么清華大學聲稱“論文博士”已經(jīng)存在了二三十年了,可教育部卻說不存在呢?并呼吁,教育部清理“論文博士”,應從清華大學開始。最新的消息是,教育部已經(jīng)介入調查。
在上述討論中,社會輿論中的“論文博士”和清華大學所稱的“論文博士”是有所不同的。前者通常被認為是博士教育的變異——不上課、提交一篇質量不高的論文,就混到一張博士學位文憑;后者則是一種博士培養(yǎng)方式,這種方式在國外并不鮮見,博士學位申請者并不需要通過入學考試、像全日制學生一樣上課,只需要提交博士論文,通過嚴格的博士論文答辯,獲得博士學位。事實上,我國大學是存在“論文博士”的,除了清華之外,據(jù)媒體公開報道,2009年,北師大博導周流溪先生投師川大名門之后趙振鐸再讀博士,引起社會輿論廣泛關注,四川大學文新學院副院長雷漢卿確認,周流溪乃為趙老“論文博士”,而網(wǎng)友們當時的反應十分積極,認為“大師級人物非如此不能得,非為名,非為利,乃為學問,值得學習和尊敬! ” (華西都市報2009年12月31日)
清理“論文博士”,就有必要分析其具體操作,是博士教育的變異,成為販賣文憑的通道,還是探索一種博士教育方式。教育部要調查的,也正是博士招生、培養(yǎng)中存在的錢學交易和權學交易。從清華大學的“論文博士”培養(yǎng)看,很難擺脫變異的嫌疑。
在國外,“論文博士”得到肯定,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其一,大學堅持教育標準和學術標準,嚴把博士學位授予關,質量不高的博士論文根本通不過答辯;其二,博士學位由學校自主授予,其質量由社會評價和專業(yè)評價確定,換言之,如果學校濫授文憑,將很難得到社會的認可。
因此,對“論文博士”進行治理,并不能簡單取消了之,而應該針對導致其發(fā)生變異的病因。需要注意的是,在終身教育時代,“論文博士”其實是鼓勵終身學習的一種方式,也為受教育者提供多元的教育選擇,其本身并無錯誤,反而是教育的進步。問題在于,實行這種教育方式,必須同步推進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和現(xiàn)代大學制度建設。通過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我國將建立起大學“自授學位”的新體系,這樣大學將為自己授予的學位質量負責,而不是躲在“國家承認”的招牌下做文憑生意;而通過現(xiàn)代大學制度建設,大學將實行學術本位管理,博士招生、培養(yǎng)和學位授予,就可避免權勢交易,而堅持學術標準。
所以,理性地治理“論文博士”,就應該從教育方式的多元,以及確保多元的教育方式不被權勢利用的角度,構思教育管理制度和學校教育制度。這不僅是治理“論文博士”的根本之策,也是提高我國博士教育質量的必然選擇??陀^而言,當下大學就是取消所有在職形式的培養(yǎng)方式,要求從本科到碩士、博士的所有教育,都實行統(tǒng)考、嚴格課程標準,也不會帶來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這種方式,不但違背落實大學自主權、擴大受教育者選擇機會的改革方向,更由于其強化行政對大學的控制,必然制造更多的權勢交易。在我國全日制博士教育中,也存在數(shù)量不少的官員、老板讀博現(xiàn)象,就說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