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防雷-引下線的布設:防雷引下線根數(shù)少,雷電流分流就小,每根引下線所承受的雷電流就越大,容易產(chǎn)生雷電反擊和雷電二次效應危害。因此,在布設引下線時盡量多設幾根,盡量利用建筑物的柱子和鋼筋。但古建筑物多為磚木結(jié)構(gòu),故只能采用明敷。敷設時應注意引下線要對稱,在間距符合規(guī)范的前提下,盡可能多設幾根。為減少引下線自身電感所引起的雷電感應過壓,應以最短的接地路徑敷設。引下線彎曲應采用“軟連接”的弧形彎曲。在引下線距地面1.8m一0.3m處應有良好的保護覆蓋物,避免與游客接觸產(chǎn)生接觸電壓危害。
古建筑防雷技術(shù)
避雷針系統(tǒng)
防雷原理及使用范圍
A、防雷原理。避雷針防雷法是利用避雷針高出被保護物的高度,使雷云下的電場發(fā)生畸變,從而將雷電流吸引到避雷針上,通過引下線和接地裝置導入大地,使被保護對象免遭雷電直擊。也就是說其實質(zhì)并不是避雷,而是引雷。
B、適用范圍。避雷針系統(tǒng)主要用于防直擊雷,這一系統(tǒng)的接閃器有很多,如:避雷針、避雷線、避雷網(wǎng)、帶等。由于古建筑防雷設置不僅要具有實效性,同時要盡量保持其原有風貌,所以多用避雷帶、網(wǎng)作為古建筑防雷的接閃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