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淤泥種植要求限值檢測中心:
湖北省松滋市老陳鎮(zhèn)廟河沿岸是國家級血吸蟲病監(jiān)測點。根據(jù)當?shù)匦l(wèi)生防疫部門提供的資料,廟河多年來都是血吸蟲病的高發(fā)區(qū),沿河兩岸長期大量施用五氯酚殺滅釘螺來控制疫情發(fā)展,目前血吸蟲病發(fā)病率已經逐年降低。但是由于五氯酚的高殘留性,其已對廟河沿岸土壤和水體造成了嚴重污染。鑒于此,我們對典型血吸蟲病疫區(qū)湖北省松滋市老陳鎮(zhèn)廟河下游木馬口村受五氯酚污染的河灘地進行土壤調查取樣,開展五氯酚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特征調查研究,以期從微生物的角度為更好地進行五氯酚污染土壤的楊樹樹木修復提供有益參考。
設施農業(yè)是我國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最直接有效的途徑。然而,由于設施栽培缺乏科學合理的管理措施,設施的可持續(xù)利用周期較短。隨著設施使用年限的延長,生產上便會出現(xiàn)作物生長不良、病害嚴重等問題,從而造成作物嚴重減產,究其原因則在于設施內土壤環(huán)境質量的惡化[1-2]。研究表明土壤理化性狀和生物性狀的變化是導致土壤質量下降的重要原因[3]。從以往的研究看,土壤物理和化學屬性一直被用來作為表征土壤生產力、肥力和健康質量的指標,傳統(tǒng)的理化指標已難以滿足對土壤質量研究的需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土壤生物學性質能敏感地反映出土壤質量的變化,是土壤質量評價不可缺少的指標且越來越受到重視[4]。生物學指標包括土壤上生長的植物、土壤動物、土壤微生物等,其中應用最多的是土壤微生物指標[5]。土壤酶活性作為農業(yè)管理實踐中土壤質量演變的生物活性指標已被廣泛接受,能夠反映出土壤質量在時間序列或各種不同條件下的變化,其測值能合理估測某一個時刻土壤質量的狀況[6]。吳鳳芝等[7]研究認為設施種植年限和栽培制度對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具有重要影響。目前,設施栽培對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及其與土壤質量變化的關系方面已經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顯著的進展[8-10]。而有關設施栽培對土壤微生物區(qū)系和土壤酶活性影響的研究較少[1],尤其是隨設施種植年限的延長和種植模式的改變對土壤生物學方面影響的研究還相對較少。本文通過分析不同種植年限和種植模式對大棚土壤微生物區(qū)系的影響及酶活性變化特征,探討土壤質量下降的原因,旨在通過調整種植年限和確定合理的輪作模式,創(chuàng)造良好的設施土壤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促進設施農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理論依據(jù)。
當前,我國設施大棚農業(yè)生產中由于復種指數(shù)高、化肥投入量大,農田土壤含鹽量加速累積,土壤鹽漬化問題十分嚴重。尤其在本底含鹽量較高的沿海地區(qū),這一問題更加突出。農田土壤鹽漬化不僅影響了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同時降低了農田土壤的質量和可持續(xù)生產能力[1-2]。為了保持農田土壤生產后勁,人們致力于鹽漬化農田土壤的防治和改良[3],而判別土壤鹽漬化程度是土壤鹽漬化防治的基礎。目前,人們主要依賴于物理化學方法對土壤鹽漬化程度進行檢測[4-5],然而由于同等鹽度條件下土壤質地、碳氮比、微生物菌落等性質的差異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作物的生長[6-7],單一的理化方法難以綜合反映土壤鹽漬化對農作物生長的實際影響,也不利于農業(yè)生產者在野外直觀判別土壤的鹽度。因此,利用某些鹽分敏感植物在不同土壤鹽度下的生長表現(xiàn),建立一套直觀簡便的土壤鹽漬化程度植物指示體系,對于補充和完善土壤鹽漬化程度的檢測和評估方法具有重要意義[8-12],并對鹽漬化土壤防治和改良具有十分重要的實際指導價值。但是,迄今為止,國內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報道甚少。
本文根據(jù)沿海地區(qū)不同鹽分土壤植物分布狀況[ 13-14],選取在高、中、低3 種鹽分土壤植物中具有代表性,且在沿海地區(qū)農田廣泛分布或種植的5 種常見植物為研究對象,通過人工氣候室和接近設施大棚農業(yè)生產實際的玻璃溫室條件下的盆栽試驗,研究土壤鹽度對這5 種植物生長情況的影響,分析植物主要生長性狀指標與土壤不同鹽度之間的對應關系,以期建立一套直觀簡便的土壤鹽度植物指示體系,為農田土壤鹽漬化程度判別和鹽漬化土壤改良效果評估提供現(xiàn)場直觀的植物指示鑒別手段,進而為沿海地區(qū)農業(yè)生產一線人員開展農田鹽漬化土壤適宜農作物種植類型選擇和鹽漬化土壤防治工作提供技術支撐。